你的位置: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> 其他 >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> 第221章:韩非

第221章:韩非

  “伐韩,不……不可!”
  当大风吹出函谷关,吹向三晋大地之时,
  出身公族的韩非忍不住了。
  在此之前,
  他已经来到秦国,为得就是说服秦国不要伐韩。
  山东诸侯之中,韩国最是弱小。
  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清楚:
  一旦秦国掀起一统天下的战争,韩国必然首当其冲!
  韩王也为之日日忧虑,甚至采取了很多措施,希望可以保全社稷。
  韩国上下,不敢跟秦国争斗,所以时常以柔软侍之,割地让城于秦。
  然而今日割一城,明日割十城,终不得一夕安寝。
  韩国的城邑,也不是无穷无尽的。
  于是,
  韩国又派了著名的工匠郑国去秦国,让他帮助秦国兴修水利——
  非是助力,而是企图利用此事,来消耗秦国的精力和财富,疲弱秦国。
  但韩国却未曾料到,
  郑国其人虽然接受了“间谍”的任命,却是个老实本分的。
  他在兴修水利一事上,并没有胡来,而是认真考察了秦国的水土,最后修成郑国渠。
  其西引泾水东注洛水,跨三百余里,注填淤之水,溉泽卤之地,使得关中成为沃野,越发富强。
  秦国经历了十年的艰辛之后,收获了足够的回报。
  等到郑国的身份暴露之后,秦王也没有将之诛杀,而是继续重用他,让他主持秦国的水工之事。
  郑国因此感动万分,彻底放弃了韩人的身份,融入秦国之中。
  这让韩非觉得十分不妙。
  因为赦免郑国这件事,展示了秦王的胸襟气度。
  韩非由此断定:
 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君主。
  他一定会在祖先的基础上,实现更多成就!
  韩国要危险了!
  怀抱着“挽留家国”的目的,韩非只身入秦,希望转移秦国动手的目标。
  攻赵或者伐魏,甚至是征讨南方的楚国,这都可以!
  但绝对不能是韩国!
  可是韩非的行动,并不顺利。
  秦王很欣赏他的才能,他的师兄李斯也得到了秦王的赏识,成为了秦国的卿士。
  有这样的关系在,韩非很快便面见秦王,并且呈上了早就写好的文章。
  韩非的口齿并不清晰,
  他希望可以用文字,简单明了的向秦王说明自己“伐韩不利”的观点。
  但秦王并没有采纳。
  他的目标早已定下,不是谁都能更改的。
  即便是韩非,也做不到!
  他放下了那份文书,只是跟韩非讨论起他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的各种治国之法。
  韩非心里很是失落,知道秦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。
  不过没关系,
  他还有机会!
  只要成为秦王信任的重臣,增强自己对秦王的影响,他就可以凭借这样的地位,扭转秦国的决策!
  韩非给自己鼓了鼓气,想要再接再励。
  他想:
  在新郑被攻破之前,他一定要成为对秦王最有影响力的臣子!
  可李斯却对他的目标,感到十分不满。
  秦王多次召见韩非,跟他讨论治国的方法,其宠爱的程度,已经超过了李斯。
  而从一个外人,成为秦王的座上宾,韩非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。
  但李斯却爬了好几年,才勉强凭借《谏逐客书》,得到了秦王的注视,登上了秦国的庙堂。
  这样的差距,
  让李斯十分嫉妒。
  他从小就知道,
  人和人之间,是存在极大不同的。
  容貌、才情、智慧……都不一样。
  可最重要的,是身份!
  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,平民们有了上升的通道,但王侯将相仍然有种。
  李斯出生的楚国,是旧时代残余最浓郁的地方。
  他自认很有智慧,也有天赋,可在楚国,却只能成为一个看守仓库的小吏。
  许多平庸甚至愚钝的人,只是依靠身世,就可以做到他的头上,成为他的长官。
  这让李斯心里非常不满。
  于是,
  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,登上更大的舞台,李斯放弃了自己当时的官职,前去兰陵,向荀子求学。
  他因此认识了韩非。
  这个仅比他晚了一步来求学的同门,在言语上有着天生的阻碍。
  如果放在寻常人家,他是不会有读书机会的。
  但他的出身,让韩非可以轻易略过这个阻碍,还能接触到平民难以获得的智慧,拥有比许多人更广阔的视野。
  荀子时常称赞他,“韩非是我教过最聪慧的学生!”
  听到这话的李斯忍不住想:
  他是最好的,
  那我又是什么?
  难道我对老师的敬爱,表现的还不够吗?
  他为了求学,忍受了多少艰辛!
  凭什么韩非一来,
  就可以压过他,变成“最好的”?
  是因为他出身比自己高吧!
  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条件,早就成为一国的大夫,乃至于丞相了!
  他肯定能取得比韩非更大的成就!
  李斯心中愤愤不平,但在求学之时,从未将之表露出来。
  因为他需要博取老师的好感,需要一个没有污点的名声做他求官的踏脚石,所以他不能做一个嫉妒同门的弟子。
  而等到荀子去世,
  师兄弟各奔东西,李斯便为了追求地位,来到了秦国。
  但他没想到韩非也会过来,并且还要将求学时的故事重演一遍。
  这是李斯绝对不能忍受的!
  他不能再被韩非比下去,让后者再次变成“最好的”!
  秦王还很年轻,
  不像荀子那样年老衰弱,
  如果他认可了韩非,那就意味着,在之后很多年里,他都要被这个师弟压制在身下,不得动弹了!
  他一定要想办法,保住自己的地位!
  李斯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,沉默着思索起来,神色间带着些难以掩盖的杀意。
  ……
  丰邑,
  才从高原润回来的何博正在跟刘煓父子编着竹草制品。
  眼下是农闲的时候,
  但农夫们还不能放松。
  他们要趁着难得不用去地里耕作的机会,做一些额外的事情,为家里换取更多的钱财。
  “看!”
  大家低着头抓着竹条草绳编了老久,
  刘交突然高兴的叫了一声,捧着一双编好的草鞋,得意洋洋的递到父亲面前。
  刘煓接过来,就把草鞋往脚上一套,又在地上踩了踩。
  “好得很啊!”
  刘煓感受了一下脚底,然后高兴的摸了摸幼子的脑袋。
  他特意穿着儿子给他编的草鞋到处跑,向邻里炫耀。
  收获了一大堆夸赞和羡慕后,刘煓才背着手,假装从容平淡的返回来,坐下,又开始编草席和竹筐这些东西。
  何博就说,“我看刘交很聪明的样子,你有没有想过送他去读书呢?”
  刘交已经长成了稳重的少年郎,早就到了上学的年纪。
  李氏也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有出息,而不至于只能跟两个兄长和一个侄子,去争抢刘煓留下来的家产。
  因为只依靠祖先的遗泽而不想着自己努力,那么后代肯定是会衰败的。
  刘煓知道这个道理,更不用说他的祖父刘清,就是靠着会读书,将刘氏带上辉煌巅峰的。
  但是他说,“没钱啊!”
  “而且周边也没有什么有名望的学士。”
  前些年,
  刘煓攒了点钱,已经计划着送刘交去读书了。
  实际上,
  对每个儿子,刘煓都舍得花钱。
  老大刘伯是读过书的,天赋不错,奈何死的早。
  老二刘仲也是读过书的,但脑子不行,这辈子只能种地了。
  老三刘季脑子活跃,很多东西一学就会,但性格太闹腾了,根本坐不住,他还喜欢华丽的衣服,跟江湖上的人交往作乐,花钱从来没有节制。
  而轮到刘交,虽说家境没有当初好了,刘煓也没有给他削待遇的想法。
  只是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,刘煓在地里累的摔了一跤,不得不花钱养伤去了。
  在外面当游侠的老三也写信不断要钱,对老爹的钱袋子是应掏尽掏,搞得一下子,刘交的启蒙费就没了。
  等再过两年,
  刘煓又攒了点,也打听好了老师,结果楚国发生了动乱,波及到丰邑这边。
  等动乱平息,再去找人求学,对方已经被动乱吓得跑路了。
  拖拖拉拉,搞到现在,刘交只能通过老父亲和兄长的教导,认识了一些字。
  毕竟刘氏传承这么久,刘煓亲爹那一辈,还能当个县令,教小孩识字自然没问题。
  但更高深的知识,没有正经老师教导,是很难学会的。
  刘煓对此,也很郁闷。
  何博听了,咋舌起来,“这么坎坷?”
  刘煓唏嘘的不想说话。
  看他这样,何博干脆站了出来,拍着自己的胸脯说,“既然如此,你看我如何?”
  刘煓打量了下何博此时的面相:
  平平无奇的长相,
  简单干净的打扮,
  但莫名其妙,有着当世人少有的,从容自在的气度。
  刘煓其实知道,
  何博的身份应该有问题。
  毕竟对方来这里“走亲访友”好几次了,却一直没去过亲戚家里。
  这次更是直接,跑他家来混饭吃了。
  可何博自己不讲,刘煓也懒得去纠结。
  他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别人觊觎的。
  他只是看着终于要暴露自己真面目的何博说:
  “看你干什么?”
  “教你儿子读书啊!”
  何博负手而立,一身学问宗师的气势,终于不再掩饰!
  哼!
  这么多年下来,
  何博可不是一直在摸鱼!
  他私底下诗书都有研究的!
  苦于求学之路艰难险阻的刘交被这气势所折服,忍不住期待起来。
  对此,
  刘煓还能怎么样?
  他接受了何博的好意,并且坚持送上了束脩。
  随后,
  刘交便跟着何博学习起《诗》、《春秋》这些典籍来。
  而当何博听到刘交清脆的朗读声时,还颇为怀念的说,“我以前也教过别人读书,那个家伙可没有你这样的定性和聪慧!”
  刘交对他执弟子礼问道,“请问老师,我那位师兄是谁呢?”
  何博哈哈一笑,“他啊?”
  “一个过去的人罢了!”
  “不过既然提到了他,等会你收拾下书册,跟我去河边读书吧!”
  他摇着头说,“河边读书,可是能增长人智慧的!”

章节目录

Powered by 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RSS地图 HTML地图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,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,一经发现,即作删除。
笔趣阁免费小说网-第221章:韩非

saveSet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