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> 其他 >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> 第453章:永光二年的天下

第453章:永光二年的天下

  “我在高原上,只待了两个春秋吧?”
  “怎么下来之后,却有恍如隔世的感觉?”
  对着长江摸来摸去,满意的享受了一番对方的润滑之后,何博提着被长江水浸湿的衣袍,一身轻松面带愉悦的从上面流淌了下来。
  按照惯例,
  他将自己所统治的区域转了一圈,以示他这位本体还是会做一些事情的,并非纯然的摆件和摸鱼佬。
  结果,
  何博在长安那边,见到了仍旧满满书呆子气息的孔光,然后通过这位“圣质如初”的朋友,见到了已经可以稳稳走路,并且能跑会跳的王莽。
  何博先是惊疑他俩的凑对,询问后才知道,原来是因为孔光怜惜年幼丧父,寄人篱下的王莽,对他进行了一定的照顾。
  王氏家主王凤见状,便打蛇随棍上,请求孔光作为王莽启蒙的老师——
  对于以外戚身份兴盛的王氏来说,若想更好的稳固地位,那么获得更好的名望,是必须做的事情。
  而当今天下,论说为人“增名添望”,还有哪家能比得上孔子之后呢?
  褒成侯、天子之师、光禄大夫孔霸固然因为王凤亲近权宦而排斥对方,但他在去年之时,已经以“年老体弱”为由,返回了位于齐鲁大地的故乡。
  而孔光又因为刚刚被举荐为议郎,无法随父亲返回,因此很容易便被王凤哄骗。
  “王莽只是我的侄儿,他的身世这般可怜,君子岂能不施以援手?”
  身居高位,已然为群臣百官追捧的阳平侯摆出一副“心忧后辈的长者”模样,让孔光实在没办法推脱。
  “王莽的天赋也很好,认字很快,三岁而已,说话也很流畅了。”
  孔光见到何博这位当年热心追求的朋友时,也没有因为自己此时已为大汉官员,马上就要承接父亲遗留在朝堂上的恩泽,而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。
  他还是很热情的招待了何博,并且向他介绍自己身世可怜的弟子。
  何博于是蹲在王莽身前,盯着这个小孩看来看去,看得王莽都有些紧张了。
  他注视着面前的君子,瞪着的一双大眼睛里,闪烁着疑惑的光芒。
  然后,
  他就被何博摸了摸头:
  “好圆溜的脑袋!”
  何博又捏了捏他的脸:
  “可以,这脸也嫩嫩的!”
  “是个看上去很可爱的小孩子呢!”
  王莽听这人对着自己的老师如此说道。
  孔光露出骄傲的笑容,“还好吧!”
  “毕竟君子不能光看容貌,内里还是很重要的!”
  何博意味深长的“哦”了一声,对他的话语点了点头。
  当打算结束短暂的重逢,离开孔光的府邸时,
  何博对着面前送行的大人说,“要聪明一点,如果吃什么补什么的话,我推荐你多吃一些莲藕。”
  孔光回以不解的目光,不知道何博为什么忽然提到这个。
  他只想起当年的事,摆着手对何博说,“这个话你已经跟我讲过了呢!”
  何博心想:
  讲了你又没有听!
  圣质如初,鬼神又能怎么办呢?
  转而,
  他又抚摸着王莽头上的,那按照此时风俗,专门给小孩扎起来的小揪揪说,“不要太聪明,向你老师学习挺好的!”
  王莽同样不解,还因为这人的前言不搭后语,悄悄的往孔光身后靠了靠,一副将孔光护至身前的姿态。
  何博见了,只是轻轻的笑了笑,然后转身离开了。
  随即,
  他又去了东边跟南边,视察了一番东瀛和岭南的情况。
  齐国的咸鱼还是原有的那副,呆愣愣肚皮朝天,浑身只价值五个五铢钱的模样,唯有吕鹏的神色看上去越发憔悴。
  何博到达的时候,
  还听咸鱼向他抱怨:
  “你安排的牛马什么时候才能浮海过来?”
  “吕子桥都快给自个儿儿子招魂,拉着他一起共沉沦了。”
  何博告诉他,“分封的城隍、水伯、山神,肯定是要先顾着中原的嘛!”
  “哪有不管中央,先照顾地方的?”
  咸鱼拍打了下尾巴,水溅跃到了本体的脸上,还张着嘴巴说,“中原的爷才是爷啊?”
  “东瀛难道不比中原更需要全自动牛马来做事吗?”
  这里的风暴和地震,
  可太需要各种风雨之伯、山水之神来监管了。
  也怪不得原来的历史轨迹中,东瀛的倭人会宣称自家有“八百万神灵”。
  实在是日子过得苦,人又靠不住,只能祈求神灵保佑了。
  如今诸夏君子开发了这片土地,驱散了大半的蒙昧,可受到环境影响,齐国祭祀山川神祇之事,在诸夏群国中,还是最为频繁的。
  何博对此,只抱着手理直气壮的说,“中原就在我这位天帝脚下,不应该享受最优先的待遇吗?”
  咸鱼听了,白眼都快翻出天际了,再也无法反射出诡异的光来。
  旁边的吕鹏,更是脸苦的快要榨出汁水来,一副被工作的痛苦浸透了的样子。
  何博被他们这表情逗笑了。
  “好啦,等那些家伙习惯了权柄的运用,我就将之派到东瀛来。”
  “这里的风水可不比中原温和,如果身法不够老练,你的负担还得再增加一点呢!”
  咸鱼这才收回了自己的白眼,放弃了朝本体吐口水的想法。
  至于岭南那边,
  骑着飞天蜚蠊的小何博正威风得意的巡视着治下山水,叉着腰站在番禺海港附近,看着那人来人往、船帆鼓动的画面。
  在老秦人自西向东的开辟了海上商路,汉人也不甘示弱的出海寻求财富后,
  番禺这个中央之国的最南之港,便得到了足够的开发和滋润,
  日常会有从中南之地而来的土人,过来这边接受教化,展开贸易。
  偶尔会有秦人、隋人,携带着一些异族奴隶,以及当地的产品过来,作为特色进行出售。
  当何博看到某些黑漆漆的蛮夷登陆番禺的时候,还摸着脑袋,担心这酱油落到清水里,会不会染色严重。
  好在岭南大都督当即回道,“安心!”
  “已经绝育过了!”
  “还是专门从东瀛那边请的老师傅,手艺干净利落着呢!”
  齐国朝着中原出口倭奴,
  是吕鹏在位时便兴起的事情,如今随着大汉权贵的日益歌舞酒肉,不仅仅没有衰落,还迎来了新的发展。
  因此,
  某些服务,自然准备的更加到位。
  何博知道这个,便放下心来。
  他询问岭南大都督,“这边近来有什么事情吗?”
  对方说,“吴国的船只来的次数比以前多了,想来国力的确得到了提升,齐吴日后指不定会再次开战。”
  “这是以后的事,现在还不用担心。”何博回道。
  “中南那边,有夏人跟汉人联手,建立起了一些邦国,但还没有能力去长安朝贡,只能先来番禺这边寻求养料,以巩固自己的根本。”
  中南之地,在诸夏君子们已知的范围里,并不是一块适合开发的地方。
  它的山脉太多,水热太过,丛林密布,瘴气不断,是以征服起来难,治理起来也难。
  热爱沃土的汉军只能将之放置,等待拥有更多智慧的后人去开发它了。
  但当年逃避内乱,从而至此的夏人,以及那些沿着西南商路做生意,有“宁为鸡头不为凤尾”这等野心追求的汉人土豪可不管这些。
  他们在中南之地碰了面,随后一拍即合,举着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的旗帜,转手便拿下了几块地盘,自立为主。
  也许势力连南洋吴国都比不上,
  再怎么发展,还得纠结是向西边的隋朝称臣,或是向东边的大汉纳贡的问题……
  可到底是又为诸夏,开辟出了新的疆域。
  “要是你沿着珠江,润到了中南,记得多照顾一下那里的种子。”
  “还用你说?”
  小何博撇嘴道,“不过等我好不容易润到中南的时候,指不定你早就从高原上,沿着澜沧江到那里了吧!”
  只要拿下长江,
  那集大江大河之力,又佐之以域外山川的增补,澜沧江这条奔涌的大河,也只能被迫臣服在何博的身下了。
  哼!
  一想到这里,
  小何博心里就充满了嫉妒。
  要知道,
  当他对珠江探索的力度越来越大、手法越来越好,双方的姿势越用越顺畅后,
  这位拥有长远目光的大都督,就盯上了中南之地的几条大河。
  它们一样的润泽,
  但它们的河道,却拥有着跟珠江不同的曲折狭长,
  这让河水流下来的时候,总是那样激荡,那样引人注目。
  而且它们在汇入大海之时,所冲击出来的三角洲,更是让小何博魂牵梦绕,不能自拔。
  “你就不能安心一点吗?”
  “珠江都还没有完全拿下呢!”
  何博这位本体知道他的野心后,毫不留情的发出斥责。
  “家花哪有野花香啊!”
  “就在我旁边,还不让我多想想吗?”
  掌管岭南的鬼神哼哼唧唧了一阵,然后说道:
  “不过,既然讲到了三角洲……你有没有去埃及看过呢?”
  “那条罗非鱼应该可以作为锚点,让你去往那边了吧?”
  罗非鱼,
  是尼罗河里面的土特产,
  也是何博将自己的分身放生到那边后,所幻化成的形态。
  毕竟按照那不知何时形成的传统,
  主管一地的鬼神,都会用当地特产作为自己的面相——
  指不定用这种方法,可以在当地的山川面前萌混过关,让其能更快接受来自遥远东方的新主人呢?
  只是,
  一想到后世番禺河流中,那到处游荡的罗非鱼,何博心里就生出了莫名的滋味。
  他忍不住看了一眼面前的分身,然后展开了莫名其妙的指责:
  “别的分身都是用动物的面相,你凭什么还保持人形?”
  正在给坐骑擦拭背部,让其更加油光发亮的小何博听了,只愤怒的回道:
  “那你晚上睡觉小心点!”
  “我要带着各种团宠,到你脸上溜达一圈!”
  何博想起对方养的各色宠物,当即就怂了下去,支支吾吾的不敢说话了。
  他转身就离开了岭南,去往新夏和西海那边,展开新的巡查。
  新夏的隋朝还在忙于恢复生产,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。
  但秦国那边,却是沉浸在和匈奴的战争中,难以脱身。
  在西海横行霸道近两百年,蔑视当地蛮夷,乃至于跟夏国一样,因为缺少足够水准的对手,从而降低了自身勇武的老秦人,终于同自己在老家时的旧敌,再次碰撞到了一起。
  而匈奴人虽是以食尘败者的身份,离开漠北来到这里的,却也实打实的跟大汉纠缠了百年,卷出来了一身雄厚内力。
  他们不是一般的蛮夷,
  是只在当世最强者手上,吃过败仗,被脚踏过王庭、摧毁过圣山、仓皇南顾过的匈奴人!
  在中原时的秦人,尚且还要通过修建长城,来打击南下侵犯的外敌,
  如今的西秦,又能通过什么手段,来抵抗匈奴的西进呢?
  何况西秦的东部,向来地广人稀,聚集着许多胡人。
  他们被匈奴这没怎么听说过,却如同“神兵天降”的新同类狠狠征服了。
  无数弯弓牧马的胡人,嗷嗷叫着跟随在匈奴人的身后,想要追随后者,在域外广阔无比的草原上,建立起伟大的事业。
  一些居住在东部的秦人因此受难,纷纷朝着中央所在之地进行迁移。
  秦国的君臣,也为匈奴的事而苦恼不已。
  为了更好的防御匈奴的攻势,
  皇帝不得不下令,给予当地藩镇更多权力——
  不仅仅是可以向通过其驻守关隘城池的商队征收关税,
  还允许他们在向中央汇报之后,截留一部分当地的赋税,以为大军开拔之资。
  这让许多将军感到兴奋,
  毕竟这样的口子一开,按照西秦的地形和集权力度,想再将之收拢,是非常艰难的事情。
  而且打仗的消耗,向来是难以算清的。
  谁能保证行军之时,处处有规划,事事不意外呢?
  如此,
  多拿一点赋税,也是很正常的嘛!
  国家有难,要抵御外敌,再加征一些税款,这更是他们这些大秦忠臣应该做的!
  只有被盘剥的百姓,在贵人无法看到和听闻的角落中发出哀叹。
  太平道对此,也没什么办法。
  因为大秦的东疆实在是贫瘠,他们连医治百姓和牲口的药物都很少,更不用提救济振灾了。
  道长们曾试图效仿在新夏时的经验,率领饥饿的百姓,去夺取一县的粮仓,
  结果只是稍微一打听,就听闻粮仓里的粮食,已经被藩镇的将军们拿走了。
  而对方如此行事,就表面上看,也的确是为了抵御敌人。
  若放任匈奴人侵犯深入,那到时候的问题,只会更加严重。
  是故,
  秦国的这一支太平道,只能在哀嚎奔波的百姓中,痛苦的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。
  他们只能先跟着那一波又一波的百姓,前往两河平原这个秦国的腹心之地,希望在那里,能够得到朝廷的赈济,享受到久违的平静。
  “可战乱一起,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平息呢?”
  太平道于西秦的贤良师怀抱着、牵扯着在路上捡来的,失去了父母的几个孩子,听着身边人自我安慰的话语,在心中发出了一声叹息。
  西秦的政局本就不同于中原和新夏,能够稳定持久的运行到现在,已是先祖庇佑,还有后人努力的证明。
  在如今秦帝怠惰、骄狂的局面下,他能驾驭得住这匹因为外来伤害,而狂奔嘶鸣起来的野马吗?

章节目录

Powered by 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RSS地图 HTML地图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,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,一经发现,即作删除。
笔趣阁免费小说网-第453章:永光二年的天下

saveSet();